目前分類:圖書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週去信義誠品閒晃,一進大門就看到這個裝置藝術。

 

林 品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社會學史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By peter burke

 

書本裡面提到的幾個觀點。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已知視為職業

第三章    建立知識:新舊機構

第四章    設置知識:中心與周邊

後面幾章用不到,所以省略。

 

 

知識進口。

 

知識後的處理,知識à資訊

這個過程透過大城市、與各民族的知識範疇(範疇、分類+社會脈絡),下去進行處理。

處理可以有,編輯、校對、校訂、翻譯、評論、批評、綜合。(或許可以用王老師的網路信任研究來看社群裡面被信任的訊息,透過這樣來看哪些訊息是有產生作用的)

林 品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敬一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2006年出版

1.      學術研究 2.高等教育

 

廣博

專精

 

第一封信:先廣博後精通

大師的學術歷程都是法政經社的通才。

許多學科都是有很多共通之處,

學問有如八卦,都是由太極所演變出來的兩儀、四象、八卦。

 

「人/國」分際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個體/總體」互動的知識體系。

所有的社會學門都是在分析人類社會中個體經驗與總體環境的互動;這是古典社會知識的大背景。

 

道德倫理的抽象規範最好能與人民情感的實際認知圓融互通(by J. Rawls)。政治哲學家一方面以實際認知歸納倫理規範,一方面再以倫理規範檢證實際認知。當抽象倫理與實際認知圓融慣互通的時候,倫理規範始能穩定。

 

第二封信 「不住相」讀書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不同,前者注重敏銳的人性觀察,也容許觀察者的個別發揮;後者則著重於嚴謹的客觀推理。

這一封信要說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孕育過程的不同。

 

我們經年累月的吸收了許多雜七雜八的知識有兩種角度來看這種事情。一是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另一個是「自己形成問題」。如果妳吸收的東西非常多,這些東西之間會有什麼關係妳並不知道,但是這些知識都散佈在你的腦袋裡面;妳有時後會問自己:這幾個點串起來的關係是什麼?那幾點之間和這幾點之間有什麼關係?當妳問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是在「形成」一個新問題。但是如果腦袋裡面散佈的那些點數目不夠,根本就沒辦法問出問題,當然也就沒辦法形成問題。

 

怎樣才可以讓自己比較會找問題,就是「不要計較目的地廣泛吸收知識」

讀書要無用之用才能為大用,通事教育更是如此。

 

念博士之後累積的知識是百分之九十五,念博士之前累積的知識是百分之五。拿十年前的資本在騙人,張揚上古歷史是沒有意思的,更不用說「小學沒有輸再起起跑點」,那是笑話。

 

支離片段的人文知識是串不起來的。妳不能說有兩個人一個專念西元單數年寫的文章,另一個念雙數年寫的文章,然後兩個人溝通,讓她們向妳簡報,妳就會知道是怎麼回事,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文知識不太容易切割。

 

第三封信 以通儒為典範

去旁聽那樣多課,主要是因為興趣。但是許多新回國的年輕朋友,卻是以「自己學的東西還不夠」的心情,去投入新知識的學習。我必須要說,我不同意這樣的學習態度。

 

我們必須要瞭解,知識是日新月異、不斷推陳出新,因此根本不可能有「文獻掌握足夠」的一天。

 

如果有人想拼命向前划水,以便能「看清楚所有前緣浪花的種類與型態」,那是注定要失敗的。要看清楚前緣的浪花,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變成前緣的浪花的一部份,甚是自己不斷地製造一片片的浪花,只有如此,才能在「乘浪」水波中,看到周遭的波浪波影。就學術研究而言,所謂乘浪,就是自己也做些前緣研究,嘗試「一腳跨到別人前頭」。

 

跟廚師一樣,自己先做個兩三道小菜,然後有一點自己的變化,在逐步精進。沒有廚子是嘗盡大江南北各加風味,然後才開始自己下廚?

 

 

如果你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已經作助理教授了,那就請有自立門戶的信心,不能再有「我這裡學的還不夠,那裡學的還不好」的蹉跎心態,妳要吸收新知識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要是基於興趣,隨時以懷疑的眼光檢視知識、以自己原本之所學比對異同、用相對應的理論檢證疑點。

 

如果妳問我哪些課程應該在大學裡面選修、哪些課程可以在日後慢慢旁聽,我的答案非常簡單:凡是必須要做大量習題才能修好的課,最好在學校裡面當學生的時候去修;但是有些不太需要做習題的課,則可以慢慢來,就業之後還可以慢慢跟上。

 

一般而言像初等或是高等微積分、初等或是高等統計方法,這些工具性的課程都需要多做習題方能領悟,最好是在學校裡修掉。初等、中等會計、財務學、經濟學原理等課程。

這些課程能靠自修而無師自通,或是靠蜻蜓點水就能心領神會的,我還沒見過。

 

散佈在知識中的點逐漸擴大之後,就不難由點連線、由線合面,回過頭來還是串成一片整體而全面的理解。

 

當妳在這個領域浸淫久了,那麼就會有許多的機會摸索或是接觸到鄰近的知識,於是各「點」的知識就能在附近擴大一些,足見也會形成一種知識體系。這樣慢慢建立的體系彌足珍貴,因為它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支柱,都是自己辛苦累積、體驗、鑽研而得。

 

透過自己容會貫通而得才是跟自己興趣最契合的知識體系。

 

Of all monopolies, that of thought is the worst.

 

大家對法、政、經、社的知識體認,恐怕也只有電視叩應的問答水準,當然更不容易培養出具知識深度的社會學門素養。(O.S看到這裡超驚訝,因為我覺得電視談論的水準頗高,或許是看的節目不一樣吧,我覺得文欠小妹大不錯高級阿。)

 

一旦妳勇於嘗試走進一個陌生領域,妳救不再害怕其他嘗試。長久下來妳就漸漸摸索到粗象。

 

 

第四封信 一門深入或遍地開花?

國科會補助者送件之後,審查重點是研究計畫的內容以及申請者過去數年之研究表現,研究的系統性。國科會對有系統性的研究會給比較高的分數。

 

大可以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它。

 

共通性都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刻意追求。

勇敢的嘗試一些一般學者不敢碰觸的問題。

 

大經濟學家

Kenneth arrow

Paul samuelson

Joseph stiglitz

Hal varian

都是遍地開花型的研究者。

也有不少專精型的學者,所以並不是一個比會比哪一個好。不過作者建議要這樣遍地開花需要足夠的功力。

 

第五封信        有胡思亂想,才有知識創新

要自己找出研究的題目。

有人甚至拿到博士學位數年之後,想來想去仍然是當年論文論文題目相同的框架。如果連當年博士論文的題目也是老闆給的,那表示此人數十年來腦袋不曾醞釀一個新題目。

讀一篇論文,會有很多的想法,看看要怎樣拿來當作研究。

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

對未知事實的探險與檢證

 

所有的法則、規矩,都是代表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

 

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的。

 

演化與經濟學如果從每個生物都有一定能量,用這樣的能量來分配多少要長肌肉,有多少要長腦袋,有多少要用在活動上,泡馬子、上床、找食物等等。也就是在自身的限制下,追求分配的最佳化。這跟人類規劃自己的薪水也是一樣的(抽高層次)

經濟學可以分析消費與投資,為什麼不能分析生物演化?

演化經濟學,分析生物體如何透過能量的分配,去改善演化適應。

 

演化、經濟學、停經、資訊社會學。作者把這三個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殺人經停經,跟不停經。不停經就會因為年輕的父母擔心會有自私基因的問題不敢放心的去獵捕。因為出去捕獵會看不到照顧行為,根據自己猜測,就會有照顧的差異。所以如果停經,這樣就是告訴一個訊息,我不會偏心,因為每個子女跟我的相似度都一樣,所以我會公平的照顧每一個孫女。

 

生殖力跟生存能力是成正比,因為這樣是最不浪費,也是符合生物的本質就是需要繁殖。

另外人類的幼兒死亡率極高,是因為要節省。如果過了十五年才讓兒童死亡,這樣對養育的父母而言是非常大的浪費。所以乾脆就早點死掉。

 

 

本土契合(我個人討厭本土兩個字,我覺得用區域或地區來代替比較好)

意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動、知識體系、與被研究對象的之間產生契合。簡單說,做為華人的社會現象研究者,我們希望所建構的社會學門知識,其觀察能源自我們所生長的社會,其理論能與華人的文化背景相契合,其成果也能夠在我們所貼近的環境產生共鳴。

 

要抽象化到很多地方都可以運用。

 

接受別人檢證:

到國際上接受大家批評。為了接受大家批評,用那個領域專家的語言是必須要的。

O.S:這跟Peter說過的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因為在那邊可以撈到比較好的資料。

 

「康熙皇帝五十五歲那一年右手是否還能彎弓射箭」這就是一個不好的研究,因為對人類沒有貢獻。及使很嚴謹的做了這樣的研究,查閱無數的資料也是沒有用。

 

研究要具備跨越區域與時間的延展性。

 

國際知識園地提供了一個嚴格的、非地域性的檢證環境,同時對學術作品的研究過程與研究題材作檢證。

 

 

第七封信 虛心面對無情的評審

 

教授每年都需要很多的審查,外審的回應文件可以看出文字想要講啥。

賣力(hard-working):沒有實質的貢獻。

有趣(interesting):沒有深刻的學術內涵。

中年人「仍然很有潛力」:未能夠證明其能力。

我不很瞭解xx的敘述:未必是不瞭解,而是批評此文不具備有邏輯說服力。

「若能在XXX方面略做些改善,文章將更形重要」:文章沒有重要性。

 

A significant minority顯著的少數,就是不算太少數的人反對,就算是過半了委員會還是不會讓她通過。

 

其次當若干評審意見相左的時候,我們會比較重視負面意見,因為害怕被找出來是誰,所以願意冒這樣的風險給負面意見的人意見都會比較被看重。

 

知名期刊審稿時間有時候高達一年,審稿費要五百元美金。

 

面臨長聘考驗,六年時間要拼命讀、拼命寫、拼命跑電腦、拼命實驗、拼命投稿,就是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有重要發表,累積出自己的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世界知名的期刊退稿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審稿人跟投稿人不是一種對等的對談。作者從法理上來論述,說明了投稿人是有升等的利益相關,審稿人則沒有,所以並不是一種對等的談話。因為有中立跟不中立的差異。

 

就算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作品經常也是被退件。

作者建議可以去讀Daniel Hamermesh的一篇有關投稿禮儀的文章,此文章刊登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2。作者認為非常值得參考。

 

自然科學大多數重要的成就是在期刊,人文科學大部分重要的成就是在專書。因為人文科學的學問本來就比較難切割,又牽涉到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詮釋,因此比較容易出現大塊頭的作品,所以適合專書出版。出版社也會有學術上的聲望差異,牛津、劍橋、哈佛、MIT、芝加哥、普林斯頓等大學出版社,都有極高的聲譽。

 

 

第八章        理解「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

學術也是一種市場,每個教授都是要拼升等,等於是拼自己的職業。

 

有段時間有些學校的系所完全不讓老師升等,直接都是用挖角的。

 

有關升等作者認為有下面幾點要注意:

1.      任何一時點的學術評審都是可能有誤差。

2.      只要學術機構夠多,除非每一家都同時產生扭曲,否則一件個案在某學校的少許誤差,並不見得損害當事人的權益。

3.      即使一個個案在某個時間點遭受到評審的誤解,但是長期而言,有能力反省的單位總是會設法彌補的。

4.      大學並不是「同質」的,某教授若不能在一所學校通過升等續聘,其實未必與所為「工作權」有什麼關係。

5.      系所的專業評審與外在市場評價其實是互補的;我們很難拋開市場評價而片面的討論專業評價的是非曲直。

6.      相關學術法規的設置目的,是為了提升學術水準;但是某學術水準究竟是否能提升,絕不是靠個案在司法程序中抗爭,而是要靠整體學術環境的規範。

7.      司法單位可以介入工作單位的歧視或是「哥白尼式」迫害,但是不宜干擾學術運作的內部邏輯。

 

申訴補救與市場補救的差異。

學術市場的商譽與公司產品的行銷,跟教授的升等是一樣的。

 

 

 

第九章        既入,看學術界有哪些誘惑

接案子的誘惑,案子可以分為幾種,一種是研究性質的,另一個是應用性質的。一般來說國科會計畫的研究性質比較高,企業的應用性質比較高,作者認為最少要有十五年時間做研究性質比較高的研究,苦練基本功夫,然後可以八比二的比例來分配。書中舉例世界第一男高音P.Domingo到五十幾歲才灌第一張流行抒情歌曲唱片。

 

做研究真正的壓力是來自自己,在國內制度是沒有啥用處的。

 

另外對於官位的誘惑,作者認為應該要分開,不應該是以做官為主,或者是腳踏兩條船。(O.S讓我聯想到劉老師。)

 

 

第十章        未入,先弄清楚自己的性向

聯經出版社擔心各領域的小白兔氾濫,就請不同領域的專家為那些徬徨的年輕人寫信,而我的任務,就是要為知識探索的潛在投入者,寫十封「叢林說明書」。

在前面九封信當中,我解說知識探索的定位、領域內的競爭規則、如何尋找知識探索的課題、如何走向國際學術界、叢林內的誘惑與陷阱、作品的評審與檢驗。對客觀環境有所理解後,接下來就是對自己做些性向的主觀檢視,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歷說明,「不住相拼命」、「不住相讀書」、「邏輯連貫」。

 

練太極拳,要半年才可以體會推手。

搬家的拼命。

 

不住相讀書,各種看起來不連貫的知識都學。作者高等統計與初等統計一起念。

 

社會科學是在人文與自然科學中間。要敏銳的多元觀察社會,也能在抽象架構中做片段的的思考。

人文推演架構,以演繹發揮。

自然科學是在上截下斷的抽象思考能力。

林 品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類的人對論文的修飾有所幫助

一種是對我們的研究範圍有相當認識的人。

另一種是在經營文字上有能力的人士,他們可以提供文字與修辭上的意見。

 

 

實例分析:美國的婦女就業,那種如果的話語都不用說。就算全部去當檳榔西施那美國勞動市場也會混亂。

 

另外結論要明確,不要讓讀者猜半天才知道你要說啥。

 

第四章        圖表為數據表達之窗

我覺得這一章參考參考就可以了,沒啥重要的。

 

第五章        協同研究與資訊保全

 

創造協同研究的機會

        作者題幾個點:

        透過網路發表自己研究成果,以展示學習與研究能力。

        在自己單位中成為知識交流的要角,可以取得該方面的專家以至領導地位。

        參與網路上的知識交流,結識同道與同行,並且協助他人展示才能。

 

 

建立以人脈為基礎的知識網(Emotional Intelligence)

個人成功的關鍵,情緒智商(EQ)80%,而專業能力只佔20%

 

EQ是一種態度或經驗,可以大致分為六項:

1.          控制情緒的能力

2.          瞭解自我的能力

3.          激勵自我的能力

4.          瞭解他人的能力

5.          與人互動的能力

6.          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卡內基訓練的定義,個人核心能力:

1.          Communication

2.          Leadership

3.          Team work

 

Cheers 2004 台灣一千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企業挑選新人的考慮標準依序是;

學習意願高、可塑性強。

穩定度與抗壓性高

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

樂於團隊合作

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有創新力

 

其中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分別是領導力,團隊合作能力合溝通能力的指標。

而一般的企業員工的核心職能分析,如下:

 

 

1.          團隊合作:91%

2.          主動積極:79%

3.          持續學習:71%

4.          責任感:70%

5.          創新求變:61%

6.          正直誠信:50%

7.          客戶導向:50%

8.          解決問題能力:46%

9.          品質質感:40%

10.      反應速度:37%

 

 

研究資料及成果的保全

 

第二篇:研究方法初探

        作者認為許多的研究方法不需要去背,只需要理解。因為要用到的時候,只要去查詢就都可以得到這些資料。如果要摸清楚每個研究方法,才去放手進行研究,作者認為這是『入海算沙徒自困』。

 

 

 

第六章:調查研究法

        請參閱問卷等

第七章:訪談研究法

要點:

               What要談?確定訪談主題。

               Why要談?確定訪談調查目的。

Who要談?確定訪員。

Whom要去談?(去找誰談?)

When去談?訪談時間。

Where談?地點。

How談?訪談種類、記錄方式、以及報告方式。

        訪談後要注意記錄的東西要給訪談者看,確保資料忠實反應受訪者的原意。

 

 

第八章:內容分析法

        與訪談法的差異在於內容分析的對象是文獻。

 

此法要旨:

1.        將文獻的內容歸納成質化的研究素材。

2.        將質化的研究素材轉化為量化的資料。

3.        再以質化的資料作為推論的基礎,來評定其他類似事件在質性上變化的可能。

內容分析從定性分析入手,目的在於歸納出定量的結果,所以這個方法不僅是分析文獻的內容,並且也應該分析整個過程;不僅要對內容做敘述性的解說,而且要推論內容對整個過程發聲的影響。

 

定性分析是指對研究對象進行質方面的評定,就是將觀察或是調查來的資料,經過判斷、推理出研究對象的性質與其發展的規律。

 

     案例的分類:

     Real word cases:直接與案主溝通得來的資料。

     Armchair cases:搖椅案例,又稱為假想案例。

     Library cases:從公眾媒體上得來的資訊寫成的。

    

案例分析的步驟:

仔細閱讀:

詳細筆記:

找出主要問題:

識別邏輯觀點:

做出假設:

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兩種內容分析法:

     1.封閉式分析法:

     以內容、定性、結構的方式、分析出隱含其中的知識。用已經決定好的分析參數來看內容。

     2.不預先設定好分析參數,純就內容分析其重點。

 

     內容分析的量化:把已經質化的研究素材,用定量分析轉化成量化資料。

定量分析是指用概率、統計、模擬、或是數學模式等量化方法,來分析歸納所蒐集到的資料。簡單說就是用數位化的方法來尋求與研究主題有關的客觀結論。

再以質化的資料作為推論的基礎,來評定其他類似事件在質性上變化的可能。

 

 

第九章:實驗研究法

        在這裡最有趣味的是作者批評善念對水結晶的研究,作者表示水真的可以對人的不同情緒有反應嗎?水有記憶功能嗎?水可以分辨正邪、美醜、善惡嗎?水可以辨別各國語言嗎?

 

     相同的疑問可以問饅頭實驗,難道饅頭就不可以自得其樂嗎?

     對數據的解釋要注意解釋者的詮釋。

 

 

 

第十章:觀察研究法

第十一章:個案研究法

        主要目標:在解決個別問題、提供假設的來源、及提供實例以供理論模式的比照和瞭解。

 

 

第十二章:其他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由研究者親身體驗,參與解決工作情境中的問題,並評價、導正決定和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

        此研究法的目的不在於普遍的應用、也不在於發展一套理論,而是在即時的應用或促使某種特殊情境的改變。

        大致可分為三個模式:

1.          合作模式:與研究對象合作。

2.          支援模式:研究者幫助研究對象形成理論假設、計畫具體的行動,以及評量行動的過程與結果。

3.          獨立模式:研究者成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對自己的研究進行批判性思考,並採取相對應的行動,對現實加以改造。

 

如果按照研究的偏重點分類,行動研究可以歸納為如下的三種類型:

研究自己所參與的行動:強調科學性。

研究如何解決自己體驗到的問題:強調改變、與改善。

對自己的體驗進行反思:強調批判性。

 

第十三章:論文計畫書綱要及體例

省略

林 品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

Research made easy

By 葉乃嘉

五南出版社

 

        這是一本介紹研究方法的書,內容是很實用的。跟其他書籍不一樣的是這本書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實際在做時候要注意啥。而不是一本討論研究方法的書,我覺得書名副標題可以改成研究方法實作,這樣可以跟探討研究方法本身的書籍作為區分。

        目錄:

第一篇        研究工作與個人知識管理

序論:研究由資料到知識之路

第一章:研究資料的取捨

第二章:研究資料的整理

第三章:數據詮釋與文字表達

第四章:圖表為數據表達之窗

第五章:協同研究與資料保全

 

第二篇        研究方法初探

第六章:調查研究法

第七章:訪談研究法

第八章:內容分析法

第九章:實驗研究法

第十章:觀察研究法

第十一章:個案研究法

第十二章:其他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論文計畫書綱要及體例

 

以下摘錄我覺得重要的部分:

第一章:研究資料的取捨

檢索資料要用專業的字,檢索專業知識庫(subject-specific database)時,要使用專業術語。

 

作者建議的軟體

GoogleDesktop:快速檢索資料的工具。

Picasa:自動即時尋找、修改、分享自己電腦中所有的照片。

 

重要的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

        教育論文全文索引資料庫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國家圖書館遠具圖書館服務系統

        教育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中研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中華傳播學會

        全球高科技產業研究資料庫

        華文知識入口網站

        社教博識網:教育部為了瞭解網路學習的狀況而做的網站。

         

第三章    數據詮釋與文字表達:

        裡面有論文的評論,可以看到老師是怎樣評論一篇文章。老師的想法跟應該要刪除的部分,在這本書當中是犀利的地方。

        例如有人以數據說到,美國婦女在勞動部分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如果美國婦女罷工的話,那經濟就會癱瘓。作者認為這樣的推論不合理或是無意義戲論式假設。因為假使全部的婦女都去當檳榔西施,那經濟也會癱瘓。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不過我想市場就是會供需平衡,不大可能會有長期癱瘓的情況發生。

 

        P81談到有關曹操在關渡大戰之後收到自己官員與袁紹來往的書信,全部燒掉的事情。傳統說法是可以擴大團結,另外一種說法是既然已經加入這個團隊,如果要想在團隊之內,又跨足另外一邊,這是任何團隊都不可以容忍的,無關胸襟大小。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團隊會有團體集化的問題,如果從Leading with Question這本書的論點來看,這樣的團隊沒有容忍其他聲音的氛圍,長期來看,不是好現象。

       

        回到書本中,作者舉了幾個論證我覺得非常有趣。

Ex1100公克的老鼠為牠10公克的糖,除了水以外不給任何其他食物。五週後有五成老鼠致癌。

Ex2:離家越近,越容易出車禍。半徑五十公里內車禍機率大增。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

 

        作者認為國內知名的國際論文檢索系統:

        社會、經濟及管理類:ABI(abstract of business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技類:EI(Engineering index)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另外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文報告)可讓人得知:

1.      最具影響力的期刊。

2.      最熱門、最常被引用的期刊。

3.      出版量最大的期刊。

4.      某期刊點數及立即引用率(immediacy index)的高低。

5.      某期刊的引用及被引用的情形。

6.      某期刊的詳細出版資訊與刊名沿革。

用大量的統計資料及計算的Impact Factor等指數,成為一種權威的期刊評價工具。一般人大多是上去查詢這些排名的資料。

 

        作者認為要使報告可以方便讀者閱讀,應該要注意:

l          不要咬文嚼字:本研究所博士生被美國教授peter批評的點。

l          不要驟然變換話題

l          刪除不相關的陳述

l          刪除障礙性的陳述

 

作者認為分段的的原則:

l          文意轉折的時候應該分段。

l          要吸引讀者注意的時候可以分段。

 

 以下待續

林 品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